省教育厅朱卫国副厅长在“农校对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4-03-04  作者:

(现场录音、后期整理)

农校对接工作应当说是一件好事,难事,新鲜事,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解决。结合会议了解到的情况,利用这个机会,谈几点意见:

一、我省农校对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省高校在推进高效率后勤改革,实施高质量伙食服务工作中,积极探索实施了农校对接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大致归纳,呈现出三个特点:

1、起步较早:20074月,在省教育厅和省后勤管理研究会的指导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八所在宁高校,首次进行了米、面、油联合招标采购。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参与的高校数和采购品种都不断扩大。徐州、淮安等地高校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区域联合采购,这种集中招标采购原材料的方式,实际上是农校对接的探索和表现形式之一。2008年我省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针对蔬菜和部分鲜活产品农校对接的尝试和探索。2009年,教育部、农业部、商业部关于高校食堂开展农校对接的通知,以及2011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下发后,省教厅按照文件要求,将这项工作作为高校后勤伙食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指导、重点推进。在近些年后勤工作会上,逢会必讲。我省部分高校通过整合市场资源,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努力降低流通成本,构建食品安全可追溯源头等方面农产品高校直供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对蔬菜和鲜活产品推行农校对接的高校将近20家。

2、形式多样:为降低高校食堂成本,让学生吃上安全、放心、质优、价廉的食品,我省许多高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了农校对接多种实现形式。

一是区域联合招标采购形式,省伙专会成立省伙食原料招采中心,作为一个平台统一为高校大宗伙食原料采购提供服务工作。

二是校企对接形式,高校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订单式采购,一站式配送,通过校企对接实现农校对接。

三是点到点直供直销形式,高校直接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产品经过检验后通过田间地头直接配送到高校食堂。

今后高校一方与农业合作社(基地)一方如何开展合作,以排列组合,可以有四种模式:即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今后趋势将是多对多形式。

3、初见成效:经过几年的探索,我省农校对接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省了钱(稳定伙食价格,降低采购价格,缓解物价上涨给食堂带来的压力)省了事(提高原材料采购效果,保证伙食质量,满足学生需求)安了心(高校稳定看后勤,后勤稳定看伙食,有助于稳定伙食价格,提高伙食服务质量)

二、我省农校对接推进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校对接工作进展不及预期顺利,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上面热,下面冷”现象。存在叫好不叫座情况,其原因在于:

1、认识问题:高校后勤主管部门对农校对接的长远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高校还习惯于固有的采购模式,按老方法、老套路办事。个别学校不愿意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情况,积极性不高。

2、利益问题:一些高校后勤部门从部门利于出发,认为农校对接会降低学校后勤的影响力,减少学校对后勤的补贴。

3、市场问题:物流配送不完善导致的配送成本高,供需对接不充分,产品质量检测手段不完备,单一基地生产品种不能满足学校多样化需求,市场发育尚不完善。

4、管理问题:农校对接对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的使用和管理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后勤管理水平还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同,不同学校食堂采购模式不同,导致不能很好推进。

5、政策问题:政府对农校对接基地的优惠政策尚缺乏有力支持。

以上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农业合作社等多方面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的问题。

三、积极探索,用于实践,努力推进我省农校对接工作

我省现有130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180万人,高校食堂每天对伙食原材料的需求量是一个惊人数字,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我省本就是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江苏推进农校对接有可观需要,也有实现的可能,条件相对优越。

因此,我省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调动高校、企业、政府的积极性。实施“四动”战略,以点带面,分步实施,不断探索实现农校对接的有效机制。

1、高校要主动:高校要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降低伙食运营成本,提高伙食整体质量,确保伙食绝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农校对接工作,主动突破原有思维模式,打破固有利益格局,以开放的心态,谋划伙食原材料采购工作。高校食堂伙食采购有不利因素(批量小、品种多、要求高等),但同时,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稳定性好、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等),因此一定要有扬长避短,主动争取市场的智慧;要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胆识;主动跳出来、走出去,积极调整管理思路和模式,提高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2、农校要互动:农校对接需要调动农校双方的积极性,协同推进,当前农校对接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双方本着互利互盈原则,加强协商互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合作对接才能顺利和持久。政府层面要创造平台,但主体是校和农,政府不作为主体。

3、区域要联动:农校对接不能单兵独进,必须实行区域联动,形成规模效应,区域高校联动,对农产品生产方具有更大吸引力,生产经营、配送成本能够得到降低,另一方面,生产方本身也应做好区域联动政策。已经开展农校对接的高校和区域龙头高校要发挥作用,主动联系当地其他高校,共同推进农校对接工作,今后要以大市或高校集中区域为单位,组成高校农产品采购联盟,与有关农产品生产单位取得联动对接的整体效应。

4、政府要推动:农校对接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高校要会同农产品生产单位积极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农校对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建立更有效的农校对接平台,落实相关保障措施,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双方共同抵御、防范风险的能力。真正实现农校双赢。尤其希望“农口”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推动农产品生产单位与高校对接,共同开创农校对接的良好局面。

总之,农校对接工作管理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是高校民生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民、企业、高校、政府多个主体。因此要多思路并进、多模式并行、多方面协作、多方法并用,各相关方面都要创新工作思路,真正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校双赢的模式和基础,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学生受益、政府满意的良好局面。